读书笔记: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tags
笔记
书籍
date
Apr 3, 2023
slug
xing-wei-she-hv-ke-xue-ji-ben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荣格常用另一术语,persona,它对应于英文的masks,在中文或可译为“脸谱”或“面具”—但应注意的是,这些面具常出现在梦里,是隐藏在个性面具后面的集体无意识。
type
Post
cover
中西相通,在人类思想活动的文明史记载中,最初的思想特别倾向于“自然”,而且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想象中的“自然”都是循环的稳态。
  • 米德描述的“社会自我”概念,核心是儿童从母语(米德以英语为母语)习得的自我的双重结构:以主角身份在人生舞台上表演着的“主我”(英文是I),和以看客身份对主角表演发表(最初是模仿成年人的)道德评论的“宾我”(英文是Me)。
  • 社会物种之所以有社会特征,是因为他们在个体之外形成各种组织。社会神经科学的主旨是探究这些社会结构、过程与行为的生物学机制,以及社会的和神经的结构与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这一努力具有挑战性,因为必须有多层次的整合。在各种系统与层次之间映射[例如从基因组到社会诸群体和诸文化]需要跨学科专家能力、比较研究、创新方法,以及整合概念分析。
  • 对公共政策而言,社会神经学领域里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论是:贫困家庭的儿童养育有足够高的概率拖累儿童的脑发育过程,从而导致后天学习成绩欠佳,以及职业生涯落后于富裕家庭养育的儿童。这就意味着,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视角下,而且在脑科学视角下,贫困可以复制贫困。
  •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吴士栋中译本)的第一章提供了基于“创化论”哲学的分析。根据柏格森的阐释,情感的变化通常不服从连续性假设,并且,情感演化到某一阶段时可能突然蜕变为与自身冲突的另一情感.
  • 我们可以想象,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各种意义的集合,与行为主体全部可能发生的(感受到的或不能感受到的)情绪波动的集合,在这两个集合之间可以想象“集合映射”的集合.
  • 《荣格自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生命对我来说似乎常常是一棵活在根茎上的植物。它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藏在了根茎之中。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只能持续一个夏天,然后就枯萎了—一种短暂的幻象。当我们思考生命与文明那无休止的生长与衰亡时,我不免会有这样的印象,觉得这一切绝对毫无价值。然而,我从未失去过一种感觉,即有某种东西生活并持续存在于永恒的变化之下。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开了,它逝去了,而根茎却依然存在。
  • 我们梦境的符号产生功能旨在将我们的原始心智带回我们的意识之内,此前这种心智从未进入过意识,也从未被我们批判性地反思过 。
  • 荣格常用另一术语,persona,它对应于英文的masks,在中文或可译为“脸谱”或“面具”—但应注意的是,这些面具常出现在梦里,是隐藏在个性面具后面的集体无意识。
  • 当代人格研究的共识是“大五模型”,即每一个体的性格描述可通过定量方法中的“主元素分析法”(又称“要素分析”)投影到五个主元素上(由这五大元素的英文字头组成的单词是OCEAN),或者说,这五个主元素可以累积地解释来自各民族各时期人格描述可比样本的差异到某一令人信服的程度(通常以0.6为标准)。因为“OCEAN”的意思是“海洋”,大五模型常被称为“人格的海洋”。具体而言就是
    • (1)Openness to experience(可译为“对经验的开放心态”),在这一主元素之下通常认为有六个面向:积极想象(又称为“奇幻能力”)、审美敏感性、对内在感受的注意力、对多样性的偏好、智性的好奇心与创造性。
    • (2)Conscientiousness(可译为“责任心”),这一人格特质驱使我们争取最好的成就并为此感到满足,于是我们必须对人生有所计划而不是随缘。与此相关,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更愿意成为他人的依靠并为此而感到满足。晚近的研究表明,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比普通人有功能更强大的ACC(扣带前回)脑区。扣带前回被认为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 (3)Extraversion(通常译为“外倾性)
    • (4) Agreeableness(可译为“宜人性”或“招人喜爱”),这一特质驱动我们参与社会交往并努力与他人合作。
    • (5)Neuroticism(通常译为“神经质”),这是一种通常认为“负面的”情绪,它使我们悲观。不过,在演化论视角下,悲观的情绪提醒我们更加谨慎地行动。事实上,完全乐观的生物个体,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里很容易被自然选择的力量淘汰。
  • 荣格后来(1952年)将这些“偶然”(故不能有因果关系)但“有意义”(故不能被忽略)的事件称为“共时性”(synchronicity),更重要的是,荣格坚信(尽管多数心理学家并未追随他的这一信念),共时性在经验世界里的普遍存在,恰是集体无意识的明证。此处,我建议读者检索维基百科词条“synchronicity”。
  • 荣格的描述,[[集体无意识]]如同“海床”,个体意识如同露出海面的“岛屿”,而个体无意识如同岛屿的海面之下的部分
  • “个性化”:(1)在荣格理论里,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中世纪已开始加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试图发展集体无意识里尚未实现的那些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带入他的意识世界,包括“智慧”的实现与表现;
  • 我要再次引用我多次引用的坎贝尔名言:神话是公共梦境,梦境是私人神话。
  • 如果群体长期不能参与社会过程,那么,群体是将重要议题的决策移交给独裁者或寡头集团了,为此这些群体必须相信关于独裁者或寡头集团是最佳统治者的神话—其实这是一个“公共梦境”。
  • 个体生命固然渺小,但他的自性是与集体无意识直接相通的,于是,他可返回更深的心理层次,感悟那位智慧老人的启示,然后,他可以向荣格那样,将这些启示传达给其他人。以这样的方式,他或许已参与塑造着人类的命运。
  • 多数中国学生宁愿在诺齐克的“幻象发生器”里度过一生,他们认为这就是“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里的人,多数不愿意生活在幻象里。真实不能依赖于主观想象,它由独立于主观意识的“事实”构成。
  • 关于“现代性”,海勒开篇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现代性没有基础,因为它正是从摧毁和解构一切基础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注意,随后,海勒的命题:也就是说,现代性奠基于自由之上,可是这就意味着没有根基,这样一个没有根基的世界于是必须不断重新创造自己,也就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根基。这种为了奠基在虚无上从而必须持续的自我更新,海勒称为“现代性的动力学”(the dynamic of modernity),由于现代性的动力学冲动,“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s)无法获得稳定性,从而任何科层制度以及作为科层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的价值观念,都趋于被瓦解
  • 社会的多样性有利于文明发展。例如,个体偏好的差异是市场交换的前提,于是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太强烈的多样性则很难维持各种制度有效运行。
  • 任一社会能够达到的文明水平最终依赖于该社会包容个体差异多样化的能力—即维持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多样化及协调由多样化导致的社会冲突的能力。
  • 在早期人类社会演化阶段,有能力回应自然选择力量的挑战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性)有更高概率成为领袖并获得相应的支配权力。
  •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社会成员普遍不对支配他们的权力结构采取反思、怀疑或批判性思考的态度。
  • 这些极少数的传统社会成员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他们要么成为新的宗教领袖(如释迦牟尼),要么被社会放逐(如斯宾诺莎),要么成为公众“猎巫”运动的牺牲品,要么被帝王钉死在十字架上。
  • 特权群体的文化传统与心智模型,根据诺斯的论述,决定了自然社会能否演化为开放社会。纵观历史,更常发生的是“精英失灵”,从而最终由革命来解决社会问题
  • 关于“涌现”,晚近发表的最佳哲学探讨,我推荐这篇:Robert Michael Francescotti, 2007, “Emergence”。
  • “[[涌现]]”的最常被学术界讨论的若干性质:novelty(新奇性),unpredictability(不可预期性),supervenience(从构成整体的局部性质结合而来的后果),relationality(由局部之间的联系性而有的性质),downward caused influence(从涌现性质向着它由之涌现的层次传导的因果影响)。
  • 最核心的[[涌现]]性质,应遵循格式塔原理: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
  • 参与者共同意识到的秩序并且成为“稳定的”秩序时,也就获得了客观性
  • 米德使用“游戏”隐喻来表现人与人的交往行为,高夫曼使用舞台表演或称为“剧场”隐喻来表现人与人的交往行为
  • 霍曼斯(George C. Homans, 1910—1989)则以经济的“交换”隐喻来表现人与人的交往行为
  • 就行为经济学思想史而言,2014年出版的《神经经济学》第2版(Paul Glimcher & Ernst Fehr, eds., Neuroeconomics: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Brain , Academic Press),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此类似,2013年,任何学者都不会忽略的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了一部手册,Handbook of Neurosociology ,标题勉强译为“神经社会学手册”。
  • 《社会学理论原理》。特纳指出,社会学家借助于脑科学熟悉人脑与猿脑的差异及这些差异是怎样由自然选择的力量塑造的之后,应当在社会学“微观动力学”视角下,重新阐释“面对面交往”过程涉及的情感与理性,社会学家现在应当考察,在微观动力学过程中,脑是怎样影响微观动力学的那些力量并受到那些力量的影响的。
  • 在那里,他定义了微观动力学的七种力:
    • (1)情绪,原初情绪(惧怕、愤怒、悲伤和快乐)及其复合的各种情绪;
    • (2)动机,即由于自我需要确认自我的真实存在,通过交换获得满足感,通过被群体接纳的归属感,通过信任感和可预期的信任感,以及各种情境如预见那样发生而有的满足感;
    • (3)文化,他的定义是:相互之间对行为的预期(即“应当如何”)的产生过程,针对:(a)被各社会“范畴”规定的角色行为,(b)各类情境的性质,(c)社会交往的形式,(d)关于哪些人或事应当被容纳或被排除的各类理解框架,(e)应履行的各类仪式,以及(f)应表现的和应被人感受的各种情绪;
    • (4)角色,标识着构成角色行动的可预期过程的姿势序列的表达,以及理解其他角色行动的可预期过程的姿势序列的表达;
    • (5)社会地位,对个人的评价和位置设定,相对于其他位置及评价,并因此而塑造关于个人在这些不同位置上应怎样行为的预期;
    • (6)人口学变量,同时存在于特定社会之内的个人的数量和类别,他们的密度和他们的移动,以及社会赋予这些数量、类别、密度和移动的意义;
    • (7)生态,群体在空间里的边界、划分、支撑,以及与这些边界、划分和支撑联系着的意义。
  • 道金斯认为,不存在物种内部的合作与物种之间的合作的区分,因为,“物种”是一个模糊的观念,在物种的“内部”和“外部”之间没有本质差异。道金斯的评论是:物种的内部和外部,并无根本的不同。它们的不同只在于基因实际的表现方式。在物种内部,基因在细胞中与它们的伙伴相遇;在物种之间,基因则是通过在外部世界中的表现与其他基因相遇,它们表现的结果都暴露于外部世界中。
  • [[知识]]从来不是指一个人心智状态的累积,而是,尤其在这本书里,通常指人类的每一成员局限于个体的{认知,信念,框架}的心智状态的通过社会交往而呈现的“综合”与沿时间和空间的“累积”。
  • 如果行为主体从某一行动得到的回报在足够长的时段里具有固定不变的周期,于是回报成为可预期的,而且更进一步成为习惯了的,很容易被想象为是永久性的,这样的想象或可预期性,足以使行为主体不再对这一行动带来的这种回报有兴趣,至少,行为主体更可能采取的是回报完全不规则(从而不可预期)的那些行动。也因此,人们在诸如[[赌博]]、钓鱼或狩猎这样的回报不可预期的活动中投入的注意力大大超过他们在常规活动中投入的注意力。
  • 我想到了齐美尔关于“[[货币]]”的著名譬喻:货币是实现美好生活(回报)的手段(刺激),货币是帮助我们过河的一座桥,可是许多人站在桥上不再前行,他们忘了过桥。
  • 惩罚是一种低效手段,它带给惩罚者的满足感远超过被惩罚者因行为改变而有的满足感。
  • 斯密认为内心宁静是真正的幸福感的来源,也许是唯一来源(参阅我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社会”是从许多“鲁滨孙荒岛”的相互关系中涌现出来的稳态秩序。有许多秩序涌现之后就瓦解,不能算稳态秩序。
  • 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稳态,首先依赖于上述的两种情感(情绪的较高级的演化形态),即信任和恐惧。
  • 对社会科学而言,“理性”这一观念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理性这一观念是否有能力解释现实世界里被认为理性的行为—how people really think(人们实际上是怎样思考的)。
  • 直立人(两足猿)为它们身体的直立姿势必须支付的代价是,女性骨盆变得过于狭小以致胎儿的头必须足够小才可能从母腹产出。换句话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早产儿。因此,更稳定的家庭成为直立人养育后代的关键环节。只有那些能够成功建构这一环节的家庭,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稳定的家庭,要求两性都有强烈的趋社会情感。
  • 史家罗宾森(Daniel N. Robinson)读了神经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转入心理学思想史研究,他借用西方口语譬喻文化传统与思想的关系:“鱼想要发现水是什么”(it is like fish trying to find what water is)
  • 西方与中国互为“他者”。借助于这样的他者,我可以认识我自己的无意识世界。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儿童交往,仅当儿童在与其他儿童交往时才可充分意识到他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个体无意识才有机会进入意识。
  • [[神话]]是人类积累的许多睿智的死者的故事,不仅如此,荣格指出,神话是未完成并且等待活着的人继续探索的问题求解过程,也因此,荣格认为,才可理解“轮回”现象—前世积累的智慧被用于继续求解后世的问题。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呈现在那张瑞士土壤层次示意图里,个性的死亡,早已隐藏在集体层次里。
  • 荣格在他自传的最后部分谈及死后的生活及人的使命时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前引刘国彬、杨德友中译本第526页):人既不应该坚持人的无意识,也不应该同一于他的存在的无意识因素,进而回避他的命运,即创造越来越多的意识。就我们的认识而言,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一般存在的黑暗之中点起火光。甚至可以假设,正如无意识会影响我们那样,我们的意识的增长也会影响无意识。
  • 更具“后现代性”的问题意识在于:现代性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meta-narrative)对生活在后现代的读者不再具有说服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体验、反思和阐释,于是有自己的“局部叙事”(localized narratives)
  • 哈贝马斯也使用了雅努斯隐喻。雅努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名号为“创始之神”(God of Beginnings),罗马年历以他命名每年的一月份(January),又据一说,罗马农夫更相信每年一月份这样的创始,主神是天后朱诺。无论如何,根据西塞罗的阐释,雅努斯有两副面孔,一面向着过去,一面是向着未来的“通道”。故而,从他的一面,很难判断他的另一面,若据希腊哲学,这才是“创始”的本义。
  •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 [[教育]]之所以有用处,是因为老师的语言涵盖了许多人的经验,成为“知识”,于是节省了学生们为获得前人经验所需的时间。但是也因为学生们以知识取代经验,他们缺少真实的生活…那么,大多数学生…大多数记者以及大多数读者,他们讨论具有根本重要性的社会议题时,==由于以知识代替经验,他们的语言缺乏的是“真正感”。==
  • 按照布坎南建议的思路,个体通过对话相互影响于是有态度和价值的演化,不再如经济学假设那样是给定不变的,也不再如心理学假设那样是纯然个体的,布坎南的思路承袭的当然是奈特的社会过程思路
  • 任一社会,它可能达到的“文明水平”—由人类智性活动的成就与多样性刻画,取决于它的“社会过程”选择的制度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对应着先天智能分布峰值的社会群体的发展。
  • 一个人必须参与到[[涌现]]秩序之内,否则是无法发现涌现秩序的。
  • [[涌现]]秩序的另一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其实,演化学说所谓“遗传变异”,已意味着“涌现性质”(emergent properties)
  • 在公共事务的争论中,人们对“[[公平]]”的理解远比对“效率”的理解有更大差异。不仅在字面上而且在日常运用中,汉语“公平”这一语词既有英文 fairness(公正)的涵义,又有英文equality(平等)的涵义。

© JediXL 2021 - 2024